(续上)
郑思肖终身未娶,并无子嗣。与众多偶访寺院且短暂留宿之人不同,郑思肖将寺院视为第二家园,乃至养老之地。郑思肖在世时,约 1301 年,六十一岁的他编纂自况诗集《锦钱余笑》,其中一首诗有 “晚年阖闾国,侨居陋巷屋” 之句,据此推测此时他尚未搬至寺庙居住。约作于 1304 年的《我家清风楼记》中称:“吾无家,焉有楼?” 此时他应已离开旧居,搬至寺庙。
图片
若此推测成立,那么《墨兰图》极有可能便是他于报国寺所作之画。此作品之后存有 10 段元代后期的题跋,其中 2 段出自佛教僧侣之手。而从祝允明 1511 年的题跋中,我们还知晓这幅画在十六世纪之前,长期珍藏于苏州的佛教寺院之中。
高居翰敏锐察觉,大阪所藏《墨兰图》里,郑思肖的两则题款在制作方式上别具一格。
图片
画作右边,一首诗以手写就,笔锋间似藏着无尽幽思;而左边的年款,竟是木版印制而成:“丙午正月十五 / 日作此壹卷”。若仔细端详,会发现这年款实则是木版印制与手书的奇妙融合。十一个字里,“正”“十五” 这表示月日的三字,乃手书后添加上去的。由此,高居翰不禁猜测:“如此做法,既节省时间,又免去为当年大量画作逐一落款的繁杂。” 仿佛在 1306 年,郑思肖如置身忙碌工坊,批量创作 “墨兰图”,故而想出以木版刻制年款印章之法,如同邮戳般简便易用。
图片
倘若真是如此,那郑思肖俨然成了一位颇具商业头脑的画家,投身于 “大量且无疑重复的产品” 制作之中。
这木版年代印尺寸并不大,约莫 4.5 厘米高,2 厘米宽,恰似一方印章大小。其上文字为典型的印刷体楷书,与南宋、元代版刻中带有欧体特征、后世称之为 “宋体” 的字体相仿,与郑思肖略带隶意笔法的楷书形成鲜明对比,显然并非为了模仿其手迹。
图片
从画面作用来看,在文字内容上,它着重强调了作画时间;在字体风格方面,则凸显了与版刻的紧密联系。那个时代雕版印制的文书里,表示具体日期的数字处通常留白,需手工填写。
早在而立之年,基于对佛教与道教的深入研究,郑思肖便著写了两篇关于如何在地狱中施食饿鬼、拯救灵魂的文章。其中一篇《释氏施食心法》,颇为遗憾的是,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;而另一篇《太极祭炼内法》,则多次出版刻印,于明代前期被收录进道教经典总集《道藏》之中。
图片
在郑思肖在世时,他就因精通超度亡灵之术而声名远扬,甚至吸引了众多追随者与门徒。在《太极祭炼内法》里,郑思肖谆谆告诫人们,救赎的仪式应在每一个重要节日中举行,其中尤以 “三元”、“五腊”、“八节” 最为关键。在南宋的杭州,每个月的庚申日与初八日,大大小小的寺庙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法会,僧众们诵经设斋,为众生追荐祈福,正所谓 “诵经声里香风动,共祈世间永安宁”。
图片
在这些意义非凡的宗教节日里,世俗人士与宗教信徒常常会以物质和艺术品作为捐献,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。这些画作,既是饱含心意的礼物,亦是虔诚的供养品。
画中的兰草,虽并非宗教神像那般庄严肃穆,在题材上与毗沙门天王或弥勒菩萨有着显著差异,但兰草作为一种寓意丰富的植物,属于香花瑞草之列,向来是可以用作礼佛之物的。
图片
与宋元时代其他绘制兰草的图像相比,《墨兰图》最显著的不同,在于其画面对称得近乎呆板。画面中有两片向上竖起的叶子,弧度相对,由此形成一个椭圆形的相对独立的半封闭空间,而一朵兰花便绽放在这一空间之中。与此同时,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长长的兰叶向两侧伸展。这四条兰叶,奠定了整个画面的主要结构。这种对称的兰草所体现出的图案式庄严感,与正月十五这一宗教节日所营造的时空氛围高度契合。
图片
在如此简洁的画面之中,木印、钤印以及手写的题诗,是否在形式上也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呢?木印所采用的印刷宋体以及牌记的形式,应用于绘画领域极为罕见。规整的隶书与印刷宋体一样,皆属于通俗字体。画上郑思肖的题诗虽为手写,但选用的是较为规整的楷书,与木印、十六字隶书印,乃至对称的兰草相互呼应,共同烘托出一种庄严礼佛的浓厚气氛。
图片
四、怪诗真意
“图成缀数语,语怪谁能通”。早在韩奕眼里,大阪画卷上的题诗就是个大大的谜团:
向来俯首问羲皇,
汝是何人到此乡?
未有画前开鼻孔,
满天浮动古馨香。
由于此诗以咏兰为主题,因而 “此乡” 所指,便是画中兰草生长之地,寓意这是一株上古兰草,其年代至少与伏羲同庚,乃至更为古老。这样的含义,恰好唤起了文学典故 “羲皇上人” 的意象。
“未有画前”,通常被理解为画作《墨兰图》完成之前。但倘若联系上文提及的伏羲所处太古时代的语境,“画” 便可以诠释为 “画卦”,即创制 “八卦”,更确切地说,是指卦象的一划。
图片
在此意义下,“未有画前” 即 “八卦” 创制之前的时代,这背后暗合着宋元时期易学研究的一个核心理论。《周易》,又称《易经》,自很早便被列为儒家学士必修的重要经典之一。北宋时期,邵雍(1011 - 1077)堪称该领域的翘楚。在其理论体系中,“画前元有易” 是一个备受热议的命题。这里的 “易”,指代宇宙形成与变化的根本原理;“画” 则是卦象的一划,亦称作 “爻”。
图片
也就是说,通过 “八卦” 所展现的宇宙原理 “易”,早在 “八卦” 被伏羲创造之前便已然存在。
宋代的杨时、朱熹等哲学家,常以 “未有画前” 或 “未有画时” 来概括邵雍的先天之学理论,而这恰恰也是郑思肖诗中所运用的表述。如此解读之下,郑思肖这首诗的意涵便昭然若揭。
图片
郑思肖《我家清风楼记》恰可用来解读《墨兰图》题诗中 “未有画前” 所蕴含的先天之易思想。为何要在描绘兰花的画作上题跋这般诗句呢?这是因为兰花向来以其清幽香气闻名于世,素有 “国香” 之美誉。而 “香” 既关联着道德层面的 “清风”,又与禅宗世界观中的 “清风” 紧密相连,进而与先天之易中代表风的 “巽” 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郑思肖在《我家清风楼记》中提及,道德的 “清风” 能够 “永吹此香,浮动终古”,禅宗的清风更可令人 “满鼻生香”,这与《墨兰图》题诗的末句 “满天浮动古馨香”,不正是异曲同工之妙吗?
图片
与此同时,郑思肖那枚十六字印章亦能得到更为透彻的解读。若说 “求则不得,不求或与” 体现了对佛教教义中 “求不得苦” 的深刻阐发,那么 “老眼空阔,清风今古” 则恰与郑思肖在《我家清风楼记》中将易学思想与禅宗思想相融合后对 “清风” 的阐释相契合,呈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。
值得留意的是,王逢与陶宗仪所著的郑思肖传记中,皆提到他 “晚年益究天人性命之学”。所谓 “天人性命之学”,主要指的便是儒学,尤其是与易学关联甚密。
图片
郑思肖绘制《墨兰图》时,已然步入六十六岁的晚年。由此可见,尽管画面简洁质朴,但郑思肖却巧妙地借助印文、诗文与图像,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思想体系。
后世兰画高手层出不穷,与郑思肖最值得比较的是他同时期的“贰臣”赵孟頫和近代白蕉先生。《赵孟頫竹石幽兰图卷》融兰于竹石之境,构图饱满生机盎然,以草书飞白写石、行草笔法绘兰,叶姿柔美若“长袖起舞”,墨韵清雅间展文人闲趣。
图片
《白蕉云间兰蕙小品册》则剥离家国悲情而回归生命本体,以草法入叶、楷意入瓣,提炼“兰叶十八式”,线条如钢丝柔韧,疏密布局形成“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”的张力,墨色氤氲间得“不湿而润”之妙,其兰褪去郑之孤愤、赵之华彩,进入纯粹的生命观照,谢稚柳评其“为花传神,前之作者所未有”。三人笔下的兰魂,共同织就中国文人画中最深邃的幽香脉络。
我们将《元郑思肖墨兰图》、《赵孟頫竹石幽兰图卷》、《白蕉云间兰蕙小品册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元郑思肖墨兰图》、《赵孟頫竹石幽兰图卷》、《白蕉云间兰蕙小品册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阳网-股票配资开户网-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股市资金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